系列讲座
您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活动 > 系列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东亚法律与经济系列讲座”之三在交大日研中心举行
作者:发布日期:2019.06.07浏览次数:

201967日,上海交通大学“东亚法律与经济系列讲座”之三“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的构建与中日第三方合作方策”在交大日研中心举行。主讲人周玮生先生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同时担任立命馆孔子学院名誉院长和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理事长等职。本次讲座主持人、交大日研中心主任季卫东教授对周教授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他在中日交流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工作。讲座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赵绘宇担任评议人。


周教授首先表示很高兴能在交大日研中心开办讲座。他指出,日本对一带一路的心态比较复杂,既有观望和批判,也有兴趣和期待;同时日本对一带一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日本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参考,包括金融、ODA、环境能源等等,因此中日第三方合作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期望未来能落到实处。


随后,周教授对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构想展开了全面介绍。他首先将人类社会进程分为五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五个阶段(Society 5.0),即“智慧型社会”,其特征是社会、产业、经济和技术系统更智慧,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如何适应这一新型社会并占得先机的课题。中国的综合国力曾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因没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潮流,生产能力一落千丈,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重回正轨。但是,中国的未来仍然充满内忧外患。潜在的“内忧”是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民族问题、生态破坏和资源稀缺;潜在的“外患”则包括外部纷争和大规模气候变化。面对经济、外交、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问题的压力,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拥护者、受益者和被挑战者,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邀请世界与中国接轨,同时也实现中国的复兴。周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作为拥有开放性、包容性、透明性的国际合作平台、具备或应该具备“全球公共产品”(globalpublic goods)的特质。具体而言,“全球公共产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非排他性:指该国际倡议没有东西冷战背景、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开放、包容,透明,不排除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参与。第二、非竞争性:不仅沿线国家,世界其他国家(消费者)都可以同时参与,同时利用(消费)。第三、非独占性:由中国倡议、但其机会与成果由参加国共有(非一国单边繁荣主义)。第四、非暴力性:不炫耀武力、不图谋军事同盟、非殖民政策,和平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第五、可持续性:为全面解決贫困、公害和地球环境问题作贡献,属于互惠互补多赢型合作方式,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综上所述,一带一路的目标是解决贫困问题、公害问题、安全问题,使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互惠、互补、多赢、共生;终极目标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呢?周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建构低碳共同体。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周教授的研究室正在开展构建中日韩东亚低碳共同体、广域循环经济圈等项目,同时研究如何设计温室气体排放、垃圾的循环和处理系统和全国循环再生利用系统等。同时,建构共同体的两大原则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外,目前一带一路的推进遇到一些挑战和冲突,所谓“文明的冲突”硝烟悄然而起。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应学习日本吸收西方文明的经验,谋求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和区域合作,避免冲突比对抗更值得努力。

此外,周教授还介绍了中日第三方合作方策。他首先提出了第三方合作的公式,即第三方合作=市场原理+利益共享。之后介绍了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潜能的研究,并提出了“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共享的“国际合作企业”方式。最后,周教授指出,中国应通过经济能源环境環境与社会(3E+S)相协调、经济与环保效益共享的新型“国际企业方式”,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一带一路低碳能源共同体。


在演讲结束后的评议和问答环节中,评议人赵绘宇教授高度评价了周教授的研究,认为他不仅在历史框架下分析了中国的历程和使命,而且对建构节能减排共同体、测算东亚各国核能效力,以及如何通过第三方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为中国改革进程提供了新颖有益的视角。随后,听众们对周教授提出了中国如何与日本合作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如何看待中国报废汽车零部件资源的分配和再利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等问题,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在线客服代码2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