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Nitto专题讲座第十讲顺利举行
作者:发布日期:2023.03.11浏览次数:
2023年3月3日下午,日本研究中心-Nitto专题讲座第十讲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廖凯原法学楼2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为Nitto系列新冠疫情后首次线下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赞助。讲座主题为“百味俱陈——日本现在怎样看中国?”,由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日本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副理事长朱建荣担任主讲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袂主席吴寄南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苏智良教授共同担任圆桌讨论与谈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担任主持人,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城勝義出席讲座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剑,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蔡玉平,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志华,日本女子大学教授沈洁,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郁志荣、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日资企业分会会长、上海海隆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俊峰等近百名中日学者、企业家和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讲座。
季卫东教授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对朱建荣教授数十年的学术活动和成就表达崇高的敬意,并请城勝義董事长为本次讲座致辞。
城勝義董事长表示,非常高兴能在经历疫情之后看到Nitto系列讲座恢复线下举行,期待朱建荣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知识盛宴,预祝本次讲座的举办取得圆满成功。
在主旨演讲环节,朱建荣教授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并剖析了多方面原因。根据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社会的对华好感度一直很高,中国国内的社会事件也没有对日本民众的对华态度产生太大影响,反感度到2006年为止始终没有超过40%。但2006年之后,日本民众的对华反感度快速上升至70%左右,并在此后居高不下。虽然曾在2017至2019年出现过两国关系的“小阳春”,但双方关系很快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再次跌入谷底。朱建荣教授认为日本舆论对华感情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中日两国的实力变化。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国内就有很多关于“中国威胁”的讨论。尽管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不如日本,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很敏感。本世纪以来,中国以日本经济无法比拟的速度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让日本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其次,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冲击了日本认知世界格局的尺度。日本历来重视对中国国情、社会动态的研究,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沟口雄三2004年出版的《中国的冲击》(日文名『中国の衝撃』)是此类观点的集中体现。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追求“脱亚入欧”,认为只有按照西方模式才能实现发展。但中国崛起的现实让日本难以按照原有的“脱亚入欧”标准进行理解,受到的心理冲击比其他国家更剧烈。日本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其著作《亚洲再见》(『さよならアジア』)中,将日本比作亚洲的霞关大厦(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楼),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只是陪衬的低矮房屋。而中国崛起之后日本既不能理解这种发展模式,也不能完全放下相对于后进国家的优越感,导致了对中国负面态度的蔓延。再次,双方在沟通上的不畅加剧了日本心态的矛盾。日本对华认知的手段也渐有与时代脱节之势,以往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都不能匹配现今时代的要求和中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中国的对日宣传方式也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所出入,尽管近年来有转变迹象,但仍是具像化的内容少、抽象化的内容多,使得日本对中国的舆论宣传接受度不高。最后,国际格局,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催化了日本的对华紧张态度。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需要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日本自身也感受到了安全方面来自中国的压力。
展望未来,朱建荣教授对改善中日关系持乐观态度。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向日方表明和平友好共处、不走霸权路线的意愿,吸引日本到自身的“行星轨道”上;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年轻一代在改善中日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年轻人的对华好感度达40%,中国许多新兴的事物和观念等也在日本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改善中日关系可以以民间交往为突破口,促进两国各界互相学习、友好往来。
圆桌讨论以“大变局下怎样加强中日两国的沟通与相互理解?”为主题,主持人季卫东教授对朱建荣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朱教授的演讲对听众主要有三点启发,一是中国在二十年间从经济体量上对日本迅速完成追赶和超越的震撼;二是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各群体之间沟通不畅、自说自话导致的认知极化,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各群体秉持兼听则明的心态;三是在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当下,各方应当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防止浑水摸鱼者扰乱地区秩序。
吴寄南教授认为,中日关系的症结在于日本当权者对中国崛起的错误定位,将中国认定为战略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其原因在于日本难以摆脱对美依存的思维惯性、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和叙事结构、弱肉强食的丛林思维、对华优越的意识包袱,最终表现为对华外交上的失信失衡。
胡令远教授指出,从形而下的实际举措来看,中国在经济崛起上的快速性带来了日本在安全感上的缺失、加剧了中日关系的脆弱性,日本由此开始追求所谓“安全战略”。为解决此问题,中国需要将自身和平发展、不威胁其他国家的主观意愿传达出去。从形而上的价值理念来看,中日双方需要汲取对方社会理念中的合理部分,促进共识的形成。
苏智良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方面要承认维护中日关系稳定、向日方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外交活动的开展不能过于实用主义,在慰安妇问题、核废水排放问题、战争破坏性设施遗留问题等方面要敢于对日本方面进行发声和追责,不偏不倚追求国际社会正义,才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朱建荣教授结合近期日本方面的政治倾向,对圆桌讨论嘉宾的点评予以总结回应。岸田派系自组阁上台以来并未展现出过往的鸽派形象,反而时常对华展现强硬态度,主要是受迫于美国方面和国内政治选举的压力。但是,岸田政府也感受到了中美对抗大背景下美国的战略考量与日本国家利益的矛盾。日方同样认为有必要避免中日关系恶化,因此不必对中日关系的前景过于悲观。同时,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范畴,从长远来看共同的文化底色将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基础。中日两国应当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为契机,重申反霸权的共识,携手共建良好双边关系。
在现场提问和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嘉宾就疫情后两国民众心理距离、东亚共有的极速少子化趋势、日本对华投资意愿、中日青年交流、中日产业优势互补、日本文化对华影响、日本媒体政治倾向等学界和实务界热点问题进行了提问,朱建荣教授和三位圆桌讨论嘉宾逐一进行了解答回复,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最后,城勝義董事长、季卫东主任、丁剑书记、蔡玉平副主任等主办方人员向主讲嘉宾和圆桌讨论嘉宾颁发感谢状,感谢他们的精彩演讲和对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支持。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